正值秋季招聘,有关“第一学历”歧视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让众多毕业生碰壁的“第一学历”到底是什么?招聘中的“第一学历”,其实是指大学毕业后获得的第一张高等教育文凭。
今年9月,教育部在官网回答网友问题时表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这是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二次正面澄清同一问题。也就是说,“第一学历”这一概念纯属子虚乌有,更不应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无形门槛。
本应注重“能力认证”的招聘,为何只看“第一学历”?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因素。最直接原因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人为设置了一些不合理的选拔标准。
将“第一学历”与“能力认证”划等号,甚至衍生出学历歧视链,本身毫无依据。据教育部预估,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首破1000万。如果纯粹依赖“第一学历”识人,对毕业生和企业将是“双输”局面。同时,“第一学历”歧视将进一步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的僵化,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打破“第一学历”,推崇“能力认证”,势在必行。要彻底扭转“第一学历”歧视,首先需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打破学历的门槛,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条件,探索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其他招聘单位也应当摈弃“第一学历”崇拜,真正让每一个应聘者都能够有公平的机会,为每一个岗位选拔出最合适的人才。作为应聘者自身,也不该有“第一学历定终身”的想法,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要求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一个人的学历只代表过去,而能力才代表未来。惟有各方合力,才能让全社会都更关注“能力认证”而非“第一学历”,才能让“一考定终身”的焦虑得以纾解,才能让知识价值更彰显!